方足布盧氏涅金
春秋戰國時期,是我國由奴隸制社會轉變為封建社會的動蕩時期。社會生產漸漸解放,手工業和商業進一步得到了發展,商品交換頻繁,貨幣經濟也就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而繁榮,這時金屬鑄幣也就開始出現而被大量流通使用。由于沒有統一的中央集權,諸侯各自為政,所以造成幣制混亂。
春秋時期宗周地區首先使用鑄幣,有空首平肩弧足布及空首斜肩弧足布。稍后三晉地區亦行使了鑄幣,有空首聳肩尖足布等。戰國時期韓、魏、趙三國鑄行大小平首尖足布、三孔布、圓首圓肩圓足布、類圓足布、小方足布、橋足布、異彤布等。其次是燕、齊鑄行刀幣,秦行圜錢,地處南方的楚使用蟻鼻錢及金版。
布幣產生于春秋早中期,盛行于戰國,布幣名稱來源于古代的一種農具:“餺”(一種可以裝柄和松土除草的農具)。按照布幣的形狀劃分,布幣可分為空首布、平首布兩大類。
方足布是布幣中最為復雜的一種,周、趙、燕均有鑄幣,錢文多為紀地,背偶見有紀數,有的又分大小兩等。
古錢幣